我們在一本給VIP們看的雜志上發現了下面這篇有趣的文章。關于自媒體時代,那些有個性的“大V”們。
自媒體時代
——那些大V教給我們的生活方式
編輯/汪君艷
文/王海東
移動自媒體時代,再小的個體都可以有自己的品牌。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大V出現在微信圈,不同路數的生活氣息從他們的訂閱號散發到現實空間來。
我們對他們的每一個關注,亦代表著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我們或許正在被他們悄悄改變。
民國時期,上海的《申報》,老給蔣介石找麻煩。老蔣一氣之下,把《申報》老板史量才找來,出語威脅,大意是你給我老實點,我手下可有百萬雄兵。史量才毫不示弱,回擊說,你也別忘了,我可有百萬讀者。兩人不歡而散。
這是一個大V碰撞的經典案例。雙方都深知粉絲數量是第一生產力,上來就直奔主題,用龐大的數字打擊對手,最終兩個人誰都沒有原諒誰。史大V后來遇刺身亡,據說也是蔣大V下的毒手,這也像極了今天中國的社交媒體大V們彼此逞才使氣爭鋒相對,而且雙方粉絲可隨時加入罵戰,不過戰爭場面不再是硝煙,而是口水。
一度,“大V”這個群體主要是公知、意見領袖,他們帶來的是獨立思考或意見之爭;或者是體育、演藝圈的明星,他們到哪,粉絲就跟從到哪;或者是“師父”和“仁波切”,心靈雞湯永遠有市場。微信平臺上各種訂閱號誕生后,大V成分也豐富起來,有人聊繪畫聊得有趣,有人做菜做得好看,有人認識植物很有心得,有人醉心于某種冷門文化……都可開墾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引來圍觀群眾無數。而他們也和氣得多,帶來的不是硝煙也不是口水,是細水長流的生活美學浸潤。
怎樣才能算作大V?當然是粉絲數量。黃仁宇生前念茲在茲,中國社會缺乏數目字管理。如今他老人家的遺愿,算是部分實現了:憑借粉絲數量,我們在歷史上第一次,可以對一個人的名望和地位,做出精確到個位數的量化考核。而人多力量大的古訓也終于徹底伸展,比如天涯海角喜歡手作的人,都可聚集在一個訂閱號門下,文化傳播、生產力、消費力揉作一團,互相發酵,蓬勃生長。
當大V們照耀微信圈,他們可親近,他們必須勤奮,因為隨時可能被拋棄,而且大家心里都明白,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個曾經籍籍無名的小粉絲,明天都可能開個新號,成為后天的大V,不會做飯的也可以成為美食家,一個以前根本跟藝術圈不沾邊的人也可以成為粉絲百萬的藝術評論家,只要他有態度,有作品,有堅持,有人歡喜。
大V并非人生的巔峰,世間還有超V、頂V的存在,反觀他們的落腳點,多是表達自己所愛,開個店,出本書,辦個展覽,這都是可愛的事,燦爛星空,大家都是真的英雄。
■ 轉轉會
女主人:成琳
這里發起了一場手作與生活的運動。
■ 陽光生活館
主人:陳曉陽
為了跑步的一切。
■ 顧爺
主人:顧孟劼
讓高雅藝術不正經起來。
■ 一人食
女主人:蔡雅妮
一個人的自得其樂,從一道菜起。
■ 吾舍
主人:Max
一天一篇關于生活用品或家具設計。
■ 艾格吃飽了
女主人:艾格
吃不好就白活著,“一個人點評網”。
■ 小小鄧的早餐
主人:其哥
接過為孩子做早餐的重任,為兒子“小小鄧”DIY創意早餐。
■ 植物星球
主人:李葉飛
植物科普原創,一切源于對植物深沉的愛。
■ 讀首詩再睡覺
主人:黑手團
時尚動感小清新又高端大氣國際化的詩歌傳播團體。
■ 無敵奶爸
生活“驗毒師”,遠離隱藏在生活周遭的有毒物質。
原文刊載于《財智生活》雜志2014年12月號,總第132期,“大V”介紹部分內容經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