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果殼網
(微信公眾號:Guokr42)
8月27日,在日本北海道釧路市海岸發現的女性遺體已被確認為失聯女教師危秋潔。圍繞著“危秋潔事件”,許多媒體進行了報道。報道中的一些現象,又一次讓我們想起關于“自殺報道”倫理問題的諸多討論:在報道自殺事件的時候,應該如何保護當事人隱私、如何維護相關人員的名譽、如何避免模仿……看起來很難,但并非無章可循。
2011年,由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安內堡公共政策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心理治療中心、美國心理疾病聯盟等幾家組織牽頭,聯合十余家組織的諸多專家,綜合世界范圍內關于自殺問題的研究,給出了一套自殺報道推薦方式,果殼網對此進行了編譯。
核心要點
自殺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
50余項國際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媒體報道會增加易感人群自殺的可能性。
如果媒體報道里詳細描述了自殺方式,或者使用戲劇性的標題或者圖片,或者反復廣泛報道自殺事件并將死亡描繪成壯烈或轟動的事件,都會引發更多的自殺風險。
如果認真地報道自殺,哪怕是很簡短的報道,都有助于改變公眾偏見和認識誤區,能夠鼓勵有自殺風險的人群尋求幫助。
?
八個不要,八個應該
不要
使用驚悚轟動顯眼的大標題(如,科特·柯本用霰彈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應該
在標題告知讀者死訊,但不把自殺作為炒作點(如,科特·柯本逝世,年27歲)
不要
用圖片和視頻展現自殺地點、自殺方式、悲痛的親友、紀念會或者葬禮。
應該
使用逝者的學校、工作場所或者家人的照片,并提供本地的熱線心理咨詢電話。
不要
用“廣為流行”、“迅猛增長”這樣強烈的詞來形容近期自殺。
應該
仔細調查近期的疾控中心數據,使用“增加”、“上升”這樣的不帶轟動色彩的詞。
不要
把自殺描述為“無法解釋”或者“毫無預警”的。
應該
大部分人自殺前都有預警信號。如果可能的話,應該把下文里提到的“預警信號和應對方案”部分包括在你的文章里。
不要
“死者留下了自殺遺書,其中說到……”
應該
“死者身上發現了一份遺書,其內容正在接受專業人士檢查?!?/p> 不要
像報道犯罪那樣調查和報道自殺。
應該
把自殺作為公共安全事務報道。
不要
在報道自殺原因時直接引用警方或發現人的說法。
應該
尋求自殺預防專家的意見。
不要
用“成功”、“未成功”和“未遂”這樣的字眼描述自殺。
應該
用“死于自殺”或者“殺死自己”這樣的說法。
避免誤解,提供希望
自殺是個很復雜的現象。幾乎每一例自殺背后都有多重原因,包括心理疾病——很多心理疾病都沒有得到診斷和治療。然而,這些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
研究表明90%的自殺者生前都有心理失調或者濫用酒精/藥物的情況。
不要在報道里暗示是單一事件導致自殺——比如丟了工作、離婚或者成績不好。這樣很容易讓公眾對于自殺產生過分簡化的誤解。
就自殺的起因和處置方式而言,可考慮引用自殺預防專家的觀點,但不要把專家觀點放在聳人聽聞的上下文里。
在報道中告知讀者自殺的各種原因、警告信號、自殺率趨勢和最近治療方面的進展。
還要告知讀者可行的治療方案、資源以及那些克服自殺危機的人的故事。
博客作者、自媒體和評論家也應該參與進來,給出帖子或鏈接,幫忙降低自殺傳染的風險。
社交媒體常常成為逝者的紀念地,應當對這里的言論進行監控,尋找那些可能傷人的評論和其他人表達自殺意愿的評論。網站規章應當允許移除不恰當的帖子和發言。
預警信號與應對方案
當你身邊的人出現這些跡象時,應該警惕:
有想死的念頭
尋找自殺的方式
感覺毫無希望、沒有目標
感覺被困住了、陷入無法忍受的痛苦
感覺對他人來說是負擔
酒精和藥物攝入量增加
行為舉止顯得焦慮或不顧后果
睡得太少或者太多
遠離交際或者感覺孤單一身
顯露出強烈憤怒或者談及尋仇
顯示出情緒的劇烈波動
以上這些跡象越多,自殺風險越大。這些跡象和自殺相關聯,但可能不是導致自殺的原因。
如果你認識的人出現這些跡象,你應該:
不要讓他/她一個人待著。
拿走一切槍支、酒精、藥物和可能用于自殺的利器。
撥打自殺咨詢熱線,比如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8008101117。
帶他/她去附近醫院急救室,或者向醫療/心理專家尋求幫助。
(編輯:Ent)
禁止二次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sns@guokr.com
近期好文薦讀:
寫十萬加的人:六神磊磊 \ 假裝在紐約 \ 孟大明白 \ 王左中右